《桂林日报》报道中国足彩在线官方APP老红军柳林同志:百年征程情怀不减 淡泊从容安度晚年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桂林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16-10-20
浏览次数:
101岁老红军柳林:百年征程情怀不减 淡泊从容安度晚年 《桂林日报》网址链接: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html/2016-10/19/content_1643059.htm?div=-1 10月16日上午,在位于桂林理工大学一间教职工宿舍楼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端坐在沙发上,虽未着戎装,但英气不减,一举一动都透着军人气质。电视里播放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新闻发布会”的节目,老人正认真地看着,虽然对节目里那些“深奥”的术语不能全理解,但他知道,这是祖国的发展又进了一步。 他,就是101岁的老红军柳林。听说记者是来采访的,性格耿直的老人道:“我的一生很平凡,就是干革命,没有什么故事……”已101岁高龄的他,虽然耳朵不太灵便,记忆力也不太好,但是对于过去的革命经历,他却常挂于心。在老人儿子的“翻译”下,老人与记者聊起了他历经风雨的百岁人生。
从“民先”到“抗大”有志青年走上革命路 “我的老家在河南,19岁参加革命。”柳林老人操着一口乡音说。老人的儿子拿出了悉心保存的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老人身穿军装,帅气精神,眼神坚毅。 据介绍,柳林1915年出生在河南沁阳县西乡镇,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接受了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1934年,年仅19岁的他投身革命。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一二·九”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当时正在老家河南的柳林心中早已燃起抗日救国的火种,他来到北平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在“一二·九”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爱国青年学生“把抗日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唤起他们的救国觉悟,推动他们建立救国的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1936年2月,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先进青年组成的抗日救国组织———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成立。柳林顺其自然成为了“民先”的一员。 之后,他跟随“民先”赴山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在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工作,之后他参加八路军一二〇师。1938年6月,柳林被组织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1939年又先后被分配到山西、山东等地的“抗大”分校办学,曾担任政治指导员、学习指导员。 “抗大”挺进敌后办学,培训出了成千上万优秀的军政干部,成为抗日人民军队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骨干力量。他们活跃在敌后各个战场,带领部队、民兵和广大群众,打伏击、炸桥梁、破公路、扒铁路、毁碉堡、拔据点,打得日伪人仰马翻,魂飞魄散。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对于这首当时抗大的校歌,柳林至今还铭记在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柳林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为民族的兴亡奉献青春。
辗转南北,到革命需要的地方去 1940年,柳林被调回河南,任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东岗区区长。1943年初,他又被调到河南安阳县政府工作,任县办公室主任兼敌后武装工作队长。解放后,他先后任安阳县县长、安阳专区副专员等职。 每到一处,柳林都把革命工作当做头等大事,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他还积极发动广大民众加入到爱国抗日运动中,共同为拯救民族而努力。 走过战争的烽火,解放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生产建设的高潮期。这时,因为工作需要,柳林又被调到当时的重工业部(即冶金部)工作,任部属建筑二公司党委书记。后经冶金部、教育部等部门批准,创办包头钢铁学院,他任包头钢铁学院党委书记。1964年,他又被调到武汉钢铁学院任党委书记,1979年,到广西桂林冶金地质学院(今桂林理工大学)任党委书记,直到1984年离休。 “只要革命需要,让我去哪就去哪。”柳林这份精神一直保持至今。说起自己的奔波生涯,柳林说,他对工作从不讲任何条件和要求,只要组织需要,他都会努力去做好。 建国后,柳林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两枚纪念章是他最为珍爱的物品。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不能变” 离休后的柳林,过着淡泊、节俭的生活。2008年之前,他和老伴常年以书画为伴,陶冶情操,享受其中的乐趣。2008年老伴走后,他的生活更加安静,看看书、看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就是他的日常。 老人的生活十分简单,家里一切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白馒头、白粥、素菜——— 这是老人一日三餐的“标配”,这个习惯保持多年,就连子女回来也不会有例外。老人说,他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艰苦的习惯要一直保持下去。他自己是这么做的,对子女也是这样要求的。 提起父亲,儿子靳凯说,因为父亲的严厉,当年是挺埋怨父亲的。1980年,靳凯在北京的姐姐结婚,那时靳凯20多岁刚参加工作,本来想跟母亲一起坐卧铺去北京参加婚礼,却被父亲拦下,硬是被要求买坐票去,“那可是34个小时的火车呀,当时我已经工作了,本以为可以坐卧铺,可节俭的父亲坚决反对。”父亲反对的理由是,年纪轻轻不要图享受,艰苦点不要紧,把好的条件留给更需要的人。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如今子女们也渐渐明白父亲从小对他们严格的真正目的。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可以变,有些东西不能变。”这是柳林老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采访结束时,记者留意到,在老人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两幅老人年轻时穿军装的照片,还有一幅老人亲笔书写的“龙”字,在铿锵有力的笔触间,我们似乎读懂了老人刚毅的内心。
■ 红军档案: 柳林,曾用名靳庭慈、靳炎。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县。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到北平(今北京)参加抗日救国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由此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曾当过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何长工的秘书。解放后,他投身全国工业生产建设,1979年调广西桂林冶金地质学院(今桂林理工大学),并在桂林离休。中共中央决定其享受红军、中央正部级待遇。 |
上一条:《光明日报》: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条:《广西日报》:相爱美丽山水间——记越南留学生杜廷德、武氏秋贤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