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4-06-17&code=007&xuhao=1
广西云链接: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4-06-17&code=007&xuhao=1
公元1516年,一颗形成于45亿年前、不小于100吨的小行星,以不低于8公里/秒的速度造访地球。这位不速之客,最终在河池市南丹县里湖乡上空爆炸,破碎的银色内核,散落在仁广村方圆50公里的山坡和河谷地带。
农历五月的夏夜,人们目睹了这神奇壮观的场景,并将其写进《庆远府志》:“正德丙子夏五月夜,西北有星陨,长六丈,蜿蜒如龙蛇,闪烁如电,须臾而灭。”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目击陨石。“仁广”是壮语“银矿”的谐音,仁广村由此得名。
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里,收藏有数十块南丹铁陨石,重量多为5—100公斤不等。其中,现存最大、重达2.5吨的南丹铁陨石,是镇馆之宝。中国陨石学研究开端,正是从20世纪60年代南丹“仁广”陨石被确认为星外来客算起。
这家地质博物馆,是我国各大地学院校的明星博物馆。4000平方米的陈列展厅,5万余件珍贵展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地球和浩瀚久远的宇宙。
A 每一块石头都述说着地球的故事
这是一所地质科学家办的博物馆。
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桂林地质学校地质陈列室。2016年,在桂林市共同建设下,新的地质博物馆落户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面向全社会开放。
“学校培养了大量地质勘查人才,向学校捐赠‘石头’标本已成为传统。”博物馆管理员张佳莉说。
馆门口排列着21块形态各异的石头,像仪仗队欢迎人们的拜访。馆里的石头更是千奇百怪。
由校友捐赠的鱼龙化石来自贵州关岭一带,镶嵌在博物馆大厅中央的墙壁上,全长13米,保存完整、形态精美,是国内馆藏最大的鱼龙化石。
除了两块重约100公斤、通透度极高的巴西水晶引人注目,馆里还收藏了墨晶、烟晶等十几个国家的水晶。有的含金红石、辉锑矿等包裹体,形成美丽的发晶;有的含大型气液包裹体,形成迷人的“水胆水晶”。
数百枚珍贵的恐龙蛋化石,陈列在高大的“赵氏扶绥龙”脚下。20世纪90年代,学校老师在河南西峡发现并挖掘清理,用背包一枚一枚背回学校。
几亿年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海百合在海洋里随处可见,如今它们以化石的形式呈现出高洁清雅的美丽。校友们捐赠的大量海百合化石,或亭亭玉立,或摇曳多姿,像一幅幅水墨版画,给人以惊鸿之美。
馆里有逼真的喀斯特“溶洞”,钟乳石层层叠叠,形态丰富,发出水滴的声音、五彩的灯光,行走其中,身临其境。
紫外线荧光灯一亮,方柱石、方钠石、方解石,冰洲石、钠柱石,萤石、玛瑙、白钨矿等60余种荧光石,瞬间发出幽幽然的五彩光芒。
世界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床南丹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国内超大型铝土矿平果铝土矿和靖西铝土矿……在矿产资源展厅,广西名矿一目了然,仿真矿道再现采掘场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铅锌消费国之一,凭借广西丰富的铅锌矿资源,降低了进口依赖,提高了国家在全球市场的议价能力。
B 每一枚陨石都是宇宙的使者
这些石头,除了来自地球本身,还来自外星球乃至遥远的小行星带。
在中国陨石收藏领域,素有“北天文(北京天文馆),南理工(桂林理工大学)”之称。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收藏有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陨石标本300余件,涵盖80%以上人类已发现的陨石类型。
在博物馆的陨石切片“墙”上,拇指大小的160枚陨石切片像160枚独特的宝石,小巧精致,纹路与色泽各异;又像160名太空使者,落落大方、彬彬有礼。驻足凝视,思绪遥远缥缈,人与太空的交流就像脑机瞬间连接。
很多很多年前,一颗不知名的小行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以低角度、长距离的“打水漂式”慢刹车,形成了总长430千米的陨落带,从新疆木垒县沿西北方向一直优美地延伸到阿勒泰市郊小东沟的附近。这是世界最长的陨石降落带。
如今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就陈列着一片小小的黑不溜秋的阿勒泰铁陨石。受此启发,科研人员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轨道动力学模型,创新性地提出小行星“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为近地小行星撞击危险走廊的高精度判别构建了新方法,人类防御近地小天体撞击有了新角度。
2015年5月1日,内蒙古乌海市奇石爱好者唐学明在玛瑙湖戈壁滩偶然发现一块与众不同的黑石头。他慕名找到桂林理工大学陨石与行星物质组成研究中心请求鉴定。工作人员测定后,认定为L5型普通球粒陨石。经国际陨石协会鉴定,公布为巴音戈壁001号陨石。
两年后的夏天,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内蒙古乌海市陨石爱好者一起组建沙漠陨石科考队,在巴音戈壁沙漠腹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猎陨和地质科学考察工作。一块重达28公斤的陨石,被国际陨石协会命名为巴音戈壁002号陨石。这块外形接近三棱锥的陨石保存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里,是我国官方组织沙漠猎陨所发现的最大一块陨石。
除此之外,还有失而复得的黄瑶铁陨石,数量极少、形如土豆的田林铁陨石,受众多科学家关注的同安铁陨石……每一枚陨石都有美丽的故事。博物馆副馆长、陨石专家陈宏毅教授有满脑子陨石的故事,一肚子地球科学知识。作为地质博物馆设计和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他不仅建立了陨石档案,还制作了精美的科普视频、课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地球科学知识。他带领20余名地学专家学者,历经10年编写了《行星地球》科普丛书。
“当地球上的人们捕捉到来自遥远星球的微弱光线,也许是那些星球在130亿年前发出的光。”他若有所思地说。
C 每一次科普都增加了一份热爱
参观地质博物馆,是桂林理工大学独特的开学第一课。依托地质博物馆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科普教育、爱国教育一体化的多元育人平台,是桂工人引以为傲的博物馆系第二课堂。
博物馆面向各学院地质类专业开设实验教学,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博物馆第二课堂。同学们在博物馆范畴内举办科学讲座,进行学科交流,开展社会实践。
每学年开学,地质博物馆就向全校同学招募志愿者。学校团委副书记慕宗良介绍,地质博物服务团从2017年3月成立之初的36人,已经发展到500余人。
“每一位入学新生都在这里开启大学阶段的学习,了解桂林理工大学的地质之光,看到地球如此美丽。”来自宝石专业的志愿者张千益表示,成为博物馆的地质志愿者之后,每次志愿活动都推广了地球知识,也增加了对专业的热爱。
2022年6月24日,桂林理工大学把移动地质博物馆办到了灌阳县黄关镇顺溪小学。水晶、萤石、紫晶洞等矿物晶体,不同类型的化石标本,难得一见的天外陨石,在这间小学校驻留两年。
“以前看到科普大篷车开到学校不到半天就走了,同学们很不过瘾。我就想把博物馆建到边远山区小学。”陈宏毅说,在学校支持下,顺利推出了全国首个移动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科普服务团队为移动博物馆专门研发了课程和教材,设计了恐龙模型、矿物晶体、矿物颜料等教具,开发了水晶种植、化石挖掘、辨识陨石、户外寻宝等科普活动,不断完善移动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功能与途径。
利用地质博物馆的平台优势,大学生积极参加自然资源部讲解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类科普大赛。
5年来,博物馆科普服务团成员累计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59项,申报“互联网+”项目36项,获得国家级立项10项,《玩转地质科普体验营》项目获得首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全国“互联网+”广西选拔赛金奖。博物馆相继被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壮族中国足彩在线官方APP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和社会团体17万余人次。